IOSG Ventures:再造十個空中云匯 穩定幣加密支付賽道前景
作者:Frank@IOSG核心觀點TL;DR
穩定幣是加密的殺手級應用:不是NFT,也不是Meme幣。它們已經是全球南方的“日常貨幣”。市場關注的不是創造新幣種,而是如何讓現有穩定幣真正融入日常支付場景。
消費者價值由B2B驅動:個人之間P2P匯款與加密卡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最大規模的TAM將發生在企業之間的跨境支付領域。那些將穩定幣抽象化、直接嵌入大型公司轉賬體系的加密編排層和PSP,可以捕捉到巨大的資金流與資金沉淀所帶來的額外收益。
牌照+走廊=護城河:正如基礎設施從技術比拼轉向分發一樣,在B2B支付領域真正的壁壘是監管牌照(MSB/EMI/SVF等)、銀行合作與跨境走廊的先發優勢。(例如:Bridge擁有美國MSB/MTL,RDTech擁有香港SVF牌照)。
編排>聚合:聚合商只是市場撮合平臺,利潤率很薄;編排商掌握合規和結算權。真正的防御力來自直接持有牌照并能自己落地資金流轉。
競爭正在加劇:從強調“底層技術”到比拼“實際使用”:與消費應用類似,市場會獎勵真實采用與用戶規模。TRON手續費的上漲已經驗證了穩定幣交易的旺盛需求,而下一階段將是穩定幣原生鏈(Plasma、Arc等擁有發行和分發渠道的穩定幣發行方),將會像Hyperliquid等應用專用鏈一樣,積極引導用戶直接使用其自家穩定幣Blockchain進行交易和結算,從而避免大部分交易手續費被通用公鏈抽走。與此同時,用戶也可以直接用所轉賬的穩定幣支付手續費,實現支付媒介與網絡激勵的統一。一、引言
穩定幣以及圍繞穩定幣而構建的Blockchain,幾乎每天都在成為行業的焦點與新聞頭條。Tether.io推出的Plasma和Stable、Circle的Arc、Stripe的Tempo、CodexPBC、1Money、谷歌正在研發的新一代L1Blockchain,以及后續還會陸續出現的項目,都在不斷加速這一趨勢。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自托管錢包之一,Metamask也正式宣布將推出其原生穩定幣,標志著錢包產品向支付與價值承載功能的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個人跨境匯款巨頭Remitly則宣布上線一款多幣種法幣與穩定幣錢包——RemitlyWallet,目前正處于測試階段,并計劃在9月與Circle合作正式推出。
這些動作共同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型支付公司與Web2和Web3科技巨頭,正在加速“縱向整合”,直接切入到穩定幣與Blockchain支付賽道。他們不再僅僅依賴第三方提供的基礎設施,而是選擇自行發行穩定幣、打造自有錢包產品,甚至推出專屬的支付Blockchain。穩定幣正快速從加密原生場景擴展到更廣泛的支付、匯款與金融服務領域,成為Blockchain最具落地性的應用方向之一。因此,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去討論:
當前的穩定幣支付技術棧
已具PMF的賽道
針對各支付賽道提出投資框架二、穩定幣支付基礎設施
雖然市面上存在各種不同的定義,但筆者認為穩定幣支付的技術棧可以用以下角度來分解:
Source:MattHuangfromParadigm
Blockchain中的“最終性”指的是:一旦交易被確認,就無法逆轉或更改,也不會因為網絡波動或鏈上重組而被撤銷。所謂“快速最終性”,就是在幾秒甚至亞秒級別就能提供這種保證,而不是讓用戶等待十幾分鐘。并且,由于L2的最終確認依賴于L1,所以無論L2的處理速度多快、功能多強,其安全性與最終確認速度依然要以L1為基礎。
Ethereum目前的機制穩健,但顯得有些慢。區塊每12秒產生。交易很快能被包含,但經濟層面的最終確認大約要等12–15分鐘,即兩個PoS時代(epoch)。期間驗證者,會不斷投票蓋章,鎖定結果。雖然到目前為止夠用,但市場越來越要求最終確認時間縮短到2秒以內,以滿足商用支付和機構級高頻結算需求。如果底層鏈條很慢,就無法支撐高速支付;如果網絡轉賬成本高,就無法兌現“低費率”的承諾;再好的用戶體驗,也會被糟糕的基礎設施拖垮。
Source:BarnabéMonnotfromEF
除了穩定幣網絡的快速發展之外,穩定幣本身的發行規模也在迎來井噴式增長。穩定幣發行平臺M0近日完成了由PolychainCapital、RibbitCapital和EndeavorCatalystFund領投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M0的Stablecoin-as-a-Service平臺讓機構與開發者能夠發行高度定制化的穩定幣,在品牌、功能和收益上擁有完全掌控權。所有基于M0構建的穩定幣天生可互操作,并共享統一的流動性。憑借開放的多發行方框架和完全透明的鏈上架構,M0正在突破傳統穩定幣發行的邊界。
自成立以來,M0已經被MetaMask、Noble、KAST、PLAYTRON、Usual、USD.AI、USDhl等項目選用,用于發行不同用途的穩定幣。日前,基于M0的穩定幣總發行量突破3億美元,自2025年初以來增長了215%。
類似于穩定幣發行商向底層Blockchain基礎設施進行垂直整合的趨勢,如今具備需求場景創造力的應用鏈,也開始在穩定幣發行層面展開垂直整合,以期在生態層面建立更深的綁定關系。
上周五,Hyperliquid在Discord上拋出了一則重磅消息:計劃在其HyperEVM生態中推出原生穩定幣USDH,并通過鏈上投票與公開招標的方式選定發行商。在隨后的這一周,不同的穩定幣發行方陸續提交了投標方案,而最終的中標方將由$HYPE質押者的多數投票來決定。為了凸顯去中心化治理的特性,盡管HyperliquidFoundation持有大量$HYPE質押,但其選擇棄權,將決策權完全交由社區。
Hyperliquid推出USDH的動機十分直接:目前平臺沉淀了約56億美元穩定幣資產,其中 95%為USDC。這部分資金的儲備由發行方Circle托管并賺取利息,而作為應用場景與需求創造者的Hyperliquid卻無法分享到收益。如果這56億美元的存量資金能夠被替換為USDH,按照國債利率計算,預計每年可產生超2.2億美元的利息收入,遠超平臺現有HLP年收入(約7500萬美元)。這筆新增收益將用于回購和分配$HYPE,從而反哺生態。
IOSG早在五年前就前瞻性地投資了Transak,這一全球領先的on/offramp服務商。Transak致力于為錢包、交易所、支付應用提供無縫的法幣進出通道,支持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近期,在最新一輪融資中,Transak獲得了由Tether(USDT母公司)與IDG領投的1600萬美元融資。除了Transak以外,IOSG還投資了扎根于拉丁美洲法幣和Crypto出入金的項目,Kravata,向企業客戶提供B2BAPI,并提供可被第三方應用集成的B2B2API。截止Q22025,全球已有90多個客戶,在三個國家運營。這一舉措不僅證明了市場對on/offramp賽道的長期看好,也再次印證了IOSG在早期投資階段對行業基礎設施價值的精準判斷。
可以預見,隨著穩定幣與Blockchain支付逐步走向主流,像Transak這樣的on/offramp基礎設施將成為承上啟下的關鍵樞紐:既是用戶進入加密世界的入口,也是穩定幣融入全球支付體系的橋梁。三、已具PMF的賽道
一旦支付基礎設施完善,跨境支付將成為最直接、最顯而易見的突破口。全球每年跨境資金流動規模高達150萬億美元,而現有體系往往需要3天時間、支付約3% 的費用,并且經過多層中介。如果換成基于高效“軌道”的穩定幣,整個過程只需3秒鐘、費用低至0.01%,并且可以實現點對點的直接結算。效率差距如此懸殊,adoption幾乎是必然趨勢。
B2B的企業跨境支付是Crypto領域目前的一個非常完美的產品市場契合點(PMF)。今天40%的Blockchain費用都來自于轉賬USDT,數以億計的新興市場用戶每天使用它來對抗本國貨幣貶值與通脹。拋開基礎設施與投機性消費周期不談,支付(尤其是B2B跨境支付)是加密現實中最有可能補充SWIFT的領域。真正的贏家可能不會是新鏈或通用穩定幣發行方,而是掌握牌照并在關鍵跨境走廊擁有分發能力的編排商(Orchestrators)。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早些時間看到,Airwallex,這一Web2企業跨境轉賬巨頭,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穩定幣跨境支付企業的威脅,在推特上發表了防御性的言論,但是確在其招聘網站上公開招募穩定幣的開發者。
“支付編排層”(PaymentOrchestrationLayer),意即整合法幣與穩定幣、多種支付方式、通道、處理服務,提供端到端的支付/結算方案。強調“兼容穩定幣”的能力:不僅支持法幣收款/支付,還支持穩定幣收款/跨境轉移/穩定幣兌換回法幣等。
跨境支付經常形成“法幣→穩定幣→法幣”的路徑,即本地法幣兌換穩定幣→用穩定幣國際轉賬/結算→接收端再兌換為當地法幣。支付編排層的作用在于優化這條路徑,降低摩擦、節省時間成本、提升效率。
雖然像Airwallex、Stripe這樣的傳統大公司也在積極布局穩定幣支付,但相較之下,創業公司往往在創新和執行速度上更具優勢。例如,Align專注于大型跨國企業的跨境匯款需求,ArrivalX聚焦華人商家的出海支付場景。筆者認為,未來更有可能形成的是以區域為核心的解決方案,而非單一的全球統一模式,類似on/offramp側的競爭格局。
因為每個地區受當地監管、法律、銀行/金融基礎設施的影響較大。在穩定幣支付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小創業公司能做好“本地+區域+編排層”這個定位,在特定支付走廊中仍有寬闊的空間。核心優勢除了牌照以外,還在于提供穩定幣‐法幣雙向流通、兼容性強的支付/結算服務是一個關鍵差異化點,合規與風險控制將是決定能否長期成功的關鍵。
Source:Ether.fiDuneDashboard
鏈上資金逐利明顯:約45%的DeFiTVL(約560億美元)都在追逐收益,主要分布在Aave、Morpho、Spark等協議中。收益型穩定幣的市值正在迅速增長,從15億美元飆升至110億美元,占據整個穩定幣市場(2550億美元)的4–4.5%。圍繞DeFi收益的項目持續受到關注,包括Ethena、Pendle、Aave、Spark、Syrup等。隨著DeFi協議數量不斷增加,操作的復雜性也隨之上升,用戶體驗反而變得不夠友好。為緩解這一痛點,Coinbase在其交易所中正式集成了Morpho,并推出了融合CeFi與DeFi的借貸產品CoinbaseOnchainBorrow。用戶只需在前端一鍵完成抵押與借貸,底層則由CoinbaseSmartWallet提供支持,整個過程將用戶創建錢包和與Morpho交互的環節完全抽象化,大幅簡化了使用體驗。CoinbaseOnchainBorrow為Morpho提供了14億美元存款和7.3億美元的活躍貸款,分別占比Morpho的11%和16%。這也助力Morpho總存款達到127億美元,活躍貸款目前已達45億美元。
Source:https://app.morpho.org/ethereum/explorehttps://dune.com/ryanyyi/coinbase-onchain-loans
基于同樣簡化用戶鏈上使用體驗的投資邏輯,我們在早期選擇投資了Ether.fi。它從最初聚焦于ETH質押收益,逐步擴展到更復雜的第三方Vault策略,將穩定幣用戶在DeFi操作上的門檻大幅降低,讓用戶可以輕松獲得收益,甚至推出了DeFi信用卡,讓用戶能用未來的利息來償還信用卡貸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BuyNow,PayNever”。
穩定幣數字銀行和穩定幣信用卡之所以具備巨大潛力,在于它將信用創造(creditissuance)直接搬到鏈上,從根本上削弱甚至某種程度取代了傳統銀行的中介地位。在傳統模式下,銀行的核心收益來自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差,這是整個體系的基礎。但這種模式也賦予了銀行過度的“篩選權”:一方面,它們會排除掉大量無法進入存款體系的無銀行賬戶人群(Unbankedpopulations);另一方面,又會拒絕掉不符合借款標準的企業和個人(thosewhocan’tqualifyforloansorcreditcards)。
相比之下,穩定幣體系徹底重塑了這一邏輯。依托Blockchain的可編程性、原子化結算和不可篡改性,出借人和借款人能夠在鏈上直接對接,不再受制于傳統銀行的準入標準,從而改寫了支付和信貸的參與方式。基于此,穩定幣新型數字銀行通過對穩定幣、Crypto以及DeFi借貸協議的進一步封裝,并結合超額抵押這一無需信任的模式,在借貸池的基礎上構建出幾乎無風險的借貸產品。這種模式既可以表現為提供借貸的新型銀行CoinbaseOnchainBorrow,也可以落地為穩定幣信用卡類似Ether.fi。
在ToB商業化方面,我們也觀察到一些新機會。比如,幫助線上線下商戶直接接入穩定幣支付,從而規避收單銀行機構的interchange費用。同時,面向企業客戶更便捷的發票(Invoicing)和全球資金支付(GlobalPayout)平臺,也有廣闊的發展潛力。不過,特別是這類強調企業端使用體驗的產品,未來在支付編排層逐步縱向整合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定的競爭。
四、AI驅動的鏈上支付新范式
未來,在toB應用中,另一個非常有趣的潛在領域是AIAgent作為支付應用的客戶,目前隨著自動化AIAgent的trading和yieldfarming應用的出現,例如Theoriq、Giza和Almanak等應用,未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全自動化的AIAgent的出現,并且會24/7不停的尋找新的yield。與此同時,這些自動化aiagent需要一個錢包去購買其所需要的數據,算力甚至是人力服務。
AIAgent的發展需要新的鏈上基礎設施,這也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投資機會。傳統支付體系結算慢、拒付率高,還常依賴人工,顯然不適合自治代理。為此,Google推出了AP2協議,并與Coinbase發布了A2Ax402。如果說MCP是“觸手”,A2A是“語言”,那么AP2與x402就是AI實現完全自動化的“最后一公里”——自主支付與價值交換。
AP2的使命是讓AI在金融交易中變得可信、可控、可追溯。它不是取代Visa或Mastercard,而是在其之上構建通用信任層。通過基于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Credentials)的授權機制,AI可以持有加密簽名的數字授權書,確保交易安全且可審計。
它的Mandates(授權書)機制有兩種模式:
實時授權:AI找到商品后,需要用戶當場確認。
委托授權:用戶可提前設定復雜條件(如“200美元以內的酒店”),AI僅在觸發條件時自動執行。
所有交易都會形成不可篡改的證據鏈,并由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Credentials)確保安全與可審計,從而避免“黑箱”支付。Google的戰略很明確:聯合金融與加密巨頭,不直接發幣或清算,而是定義“信任”規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A2Ax402,這是Google專門為加密支付打造的擴展組件,與Coinbase和Ethereum基金會深度合作,使AI能夠無縫處理穩定幣、ETH等鏈上資產,支持Web3原生支付。某種意義上,Google的AP2想把AI引入現有的金融體系,而Coinbase和Ethereum基金會的A2Ax402擴展則希望為AI建立一個加密原生的全新經濟環境。
谷歌的A2A標準允許不同項目的AI代理互通,但前提是「互信環境」。為此,EthereumFoundation推出的ERC-8004增添了一層信任機制,類似數字護照系統,讓代理能夠在Ethereum或其他L2上安全地發現、驗證并與陌生對手方互動。
x402的名字源自HTTP狀態碼“402PaymentRequired”。它的設想是把支付融入互聯網通信:當AI調用API時,服務器返回“402賬單”,AI即可在鏈上用穩定幣完成支付并即時獲取服務。這不僅讓機器間的自動化、高頻交易成為可能,也使AI服務可以按請求、時長或算力精細計費,這是傳統支付難以實現的。
Source:Google
鏈上AI商業(OnchainAgenticCommerce)正在穩定幣支付和AIAgent的雙重創新推動下加速成形。目前,Skyfire、Crossmint等新興公司也已著手把AP2、x402標準抽象成便于開發者調用的SDK和API。ChaosChain團隊已經率先完成原型,將AP2與Ethereum最新的ERC-8004“無信任代理”標準結合,而這只是序章。由DavideCrapis搭建并領導的EthereumdAI團隊正在進一步推進這一進程。作為未來AI代理協作的底層,Ethereum有望幫助我們從當下AI高度中心化體系,邁向一個抗審查、真正去中心化的未來。屆時,從支付鏈、穩定幣結算再疊加AI驅動的價值創新,這條鏈路將孕育出更多有趣的超級應用SuperApp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