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墜落與逃離 古典 VC 的 Web3 幻滅史
作者:Ada& Liam|深潮TechFlow
“AllinCrypto”!
2021年,紅杉中國掌門人沈南鵬在微信群敲下幾個單詞,截圖很快被轉發到無數個投資群,像一聲戰鼓,把市場的熱情推到更高點。
根據Zac的觀察:“現在古典 VC 里還在看Web3項目的,用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
在他看來,加密項目的質量嚴重下滑。
“努力找 PMF,為用戶創造長期價值的團隊獲得的正反饋遠不及鉆研注意力經濟和主動做市的團隊。”Zac說。
此外,以微策略、BMNR為代表的加密財庫公司成為了一種新的投資選項,但這對日漸枯竭的加密一級市場,再次造成吸血效應。
“你知道現在市場上有多少PIPE項目嗎?”DraperDragon合伙人王岳華說,“至少有15個,每個平均需要5億美元。這就是75億美元。市場上的大資金幾乎都在華爾街那里,而他們去參與PIPE了。”
PIPE(PrivateInvestmentinPublicEquity)指的是上市公司向特定機構投資者以折扣價格發行股票或可轉債,以實現快速融資。
許多原本與Crypto業務無關的上市公司紛紛透過PIPE獲得大額融資,然后購入大額BTC、ETH、SOL等資產,轉型成為加密財庫公司,以折扣價入場的投資公司往往獲利頗豐。
“這就是為什么一級市場沒錢了。”王岳華說,“大資金都去玩確定性更高的 PIPE,誰還愿意冒險投早期?”
有人離開,有人堅守,Will依然選擇相信與堅守,他相信Web3,也相信AI,甚至愿意去投資看似“無商業模式”的公共物品。
“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商業。”Will說,“真正偉大的項目,往往始于一個簡單的公共物品。就像中本聰創造Bitcoin,他沒有預挖,沒有融資,但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金融創新。”未來的曙光
2025年發生的幾件大事,正在改變游戲規則。
Circle上市像一塊火種,把穩定幣與RWA(Real-WorldAssets,現實世界資產上鏈)一起點亮。
這家穩定幣發行商以約45億美元估值登陸紐交所,給了古典VC一個久違的“非Tokens化”退出樣本。隨后,Bullish、Figure等相繼上市,給了更多投資人信心。
“我們不碰純Tokens的一二級,但會看穩定幣和RWA”,多位古典VC投資人給出同樣判斷。原因很樸素:空間夠大、現金流可見、監管路徑更清晰。
穩定幣的商業模式更“銀行化”,備付金利差、發行/贖回與結算費用、合規托管與清算網絡的服務費等,天然具備可持續盈利的可能。
RWA 則把應收、國債、房貸/不動產、基金份額等“搬到鏈上”,收入來自發行/撮合/托管/流轉等多環節的費用與利差。
如果說上一代在美股上市的加密公司以交易所、礦企、資管公司為主,那么新一代的招股書,屬于穩定幣與RWA。
與此同時,股票與Tokens的邊界在變得模糊。
“微策略(Strategy)”式的財庫策略吸引了一批效仿者,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融資或PIPE增發,配置BTC/ETH/SOL等頭部資產,轉身成為“幣股”。
這條賽道的龍頭背后,能看到Petertiel等大量古典VC的身影,甚至有機構親身入局,比如華興資本宣布1億美元買入BNB,選擇用公開市場的方式參與加密資產配置。
“傳統金融世界正在擁抱加密。”王岳華說,“你看納斯達克花5,000萬美元投資Gemini,這不僅是資本動作,更是態度的轉變。”
這種轉變也體現在LP層面。據多位受訪者透露,主權基金、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等傳統LP,開始重新評估加密資產的配置價值。
十年資本往事,如潮水般起落。亞洲的古典VC們曾推著交易所走上舞臺,也曾在牛市里齊聲吶喊“Allin”,到頭來卻成為加密世界的邊緣角色。
當下,雖然現實冷清,但未來未必不會迎來曙光。
就像Will所堅信的:“古典VC一定會更多的配置到與加密相關的金融科技投資里”。
未來古典VC是否會再次大規模入場?沒人敢斷言。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加密世界前進的步伐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