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穩定幣公鏈
引言
Artemis2025年的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通過穩定幣結算的經濟規模已高達約26萬億美元,其體量已然達到了主流支付網絡的水平。相比之下,傳統支付領域的費用結構如同一種“隱形稅”:約3%的手續費、此外的外匯點差、以及無處不在的電匯費。
而穩定幣的支付使這些成本被壓縮至幾美分甚至更低。當資金轉移的成本急劇下降時,商業模式也將被徹底重塑:平臺將不再依賴交易抽成生存,而是轉向在更深層的價值上競爭——例如儲蓄收益、資金流動性、以及信貸服務。
隨著美國《GENIUS法案》的生效,以及香港《穩定幣條例》提供了相似的監管范本,銀行、卡組織和金融科技公司正從試點階段邁向大規模生產應用。銀行開始發行自有穩定幣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建立緊密合作;卡組織正將穩定幣納入其后端結算體系;金融科技公司則紛紛推出合規的穩定幣賬戶、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內置 KYC的鏈上結算以及稅務報告功能。穩定幣,正從交易所內的抵押品,蛻變為標準的支付“基礎設施”。
Plasma是專為USDT打造的Blockchain,旨在成為其原生結算層,并專為高吞吐、低延遲的穩定幣支付而優化。2025年5月下旬進入私有測試網,7月轉入公共測試網,并于同年9月25日成功啟動了主網測試版。
在穩定幣支付公鏈賽道中,Plasma是首個進行TGE的項目,并完成了成功的市場啟動:占據了強大的mindshare,創下了首日TVL和流動性的記錄,并從一開始就建立了堅實的合作伙伴關系。
自主網測試版上線以來,其增長勢頭有目共睹。截至9月29日,Plasma鏈上的Aave存款已突破65億美元,成為其第二大市場;到9月30日,已有超過7.5萬名用戶注冊了其生態錢包PlasmaOne。目前,根據DeFiLlama數據,Plasma上的AaveTVL為57億美元——雖從峰值有所回落,但仍穩居第二(僅次于Ethereum的587億美元和Linea的23億美元)。Veda、Euler、Fluid和Pendle等項目都有客觀的TVL,這得益于主流DeFi項目在上線第一天就成功部署。
▲source:Fidelity
對用戶而言,零費用不僅僅是節省成本,它更能解鎖新的用例。當發送5美元不再需要支付1美元手續費時,小額支付就變得可行。匯款可以全額到賬,而無需被中間環節扣費。商戶可以接受穩定幣支付,而無需將2-3%的收入拱手讓給發票/賬單軟件和卡組織。
在技術層面,Plasma運行著一個符合 EIP-4337標準的paymaster。Paymaster會為Plasma鏈上官方USDT的transfer()和transferFrom()函數調用贊助Gas費。Plasma基金會已使用其原生TokensXPL對該支paymaster進行了預注資,并采用輕量級驗證機制來防止濫用。Stable
Stable是專為USDT支付優化的Layer1,旨在解決當前基礎設施的低效問題——包括不可預測的費用、緩慢的結算時間以及過于復雜的用戶體驗。
Stable將自身定位為 “為USDT而生”的支付專用L1,其市場策略是與支付服務提供商(PSP)、商戶、業務集成商、供應商以及數字銀行直接建立合作伙伴關系。PSP們對此青睞有加,因為Stable消除了兩個運營難題:管理波動的GasTokens和承擔轉賬成本。鑒于許多PSP面臨較高的技術門檻,Stable目前正以 “服務工坊” 的模式運行——自主完成各種集成工作——未來則將把這些模式固化到一個SDK中,以便PSP能實現自助集成。為了提供生產環境級別的保證,他們引入了 “企業級區塊空間” ,這是一種訂閱服務,確保VIP交易能被優先打包在區塊頂部,從而獲得確定的、首個區塊內結算的保證,并在網絡擁堵時實現更平滑的成本預測。
在地域策略上,其市場進入緊隨USDT的現有使用軌跡,實行 “亞太優先”——之后將擴展至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其他USDT主導區域。
9月29日,Stable發布了一款面向消費者的應用(app.stable.xyz),目標用戶是全新的、非DeFi用戶。該應用被定位為一款滿足日常需求(P2P轉賬、商戶支付、房租等)的簡易USDT支付錢包,提供即時結算、點對點轉賬無Gas費、以及以USDT支付的透明可預測費用。該應用目前僅能通過等候名單加入。在韓國的推廣活動初步證明了其市場吸引力:StablePay通過線下展位直接吸引了超過10萬名用戶注冊(9月29日數據)。
Stable通過使用EIP-7702實現了免Gas費的USDT支付。該標準能讓用戶現有的錢包在單次交易中臨時變為“智能錢包”,使其可以運行自定義邏輯并結算費用,而無需任何單獨的GasTokens——所有費用均以USDT計價和支付。
正如TigerResearch的流程圖所展示的,其流程是:付款方發起支付;EIP-7702錢包向Stable的支付主管(Paymaster)申請Gas費豁免;支付主管贊助并結算網絡費用;最終,收款方收到全額款項,無任何扣費。在實踐中,用戶只需要持有USDT即可。
▲source:https://x.com/PayPal/status/1971231982135792031
架構解析
Stable的架構設計始于其共識層——StableBFT。這是一個基于CometBFT定制開發的權益證明協議,旨在提供高吞吐、低延遲與高可靠性。其發展路徑務實而清晰:短期是優化這一成熟的BFT引擎,而長期路線圖則指向轉向基于有向無環圖(DAG)的設計,以追求更高的性能擴展。
在共識層之上,StableEVM 將鏈的核心能力無縫融入了開發者的日常工作中。其專設的預編譯合約,允許EVM智能合約安全、原子化地調用核心鏈邏輯。未來,隨著StableVM++的引入,性能還將進一步提升。
吞吐量同樣取決于數據處理能力。StableDB 通過將狀態提交與數據持久化分離,有效解決了區塊產生后的存儲瓶頸問題。最后,其高性能 RPC層摒棄了單體架構,采用了分流路徑設計:由輕量級、專業化的節點服務不同類型的請求,從而避免資源競爭,改善長尾延遲,確保即使在鏈吞吐量大幅增長時也能保持實時響應。
關鍵在于,Stable將自身定位為 L1而非L2。其核心理念是:現實世界的商業應用不應為了推出支付功能而等待上游協議的更新。通過對驗證者網絡、共識策略、執行層、數據層和RPC層的全棧控制,團隊能夠優先確保支付場景所需的核心保障,同時保留EVM兼容性,讓開發者可以輕松遷移現有代碼。最終成果,便是一個兼容EVM、卻完全為支付而優化的Layer1Blockchain。Stable
2025年8月12日,Circle宣布其專注于穩定幣與支付的Layer1Blockchain——Arc,將在未來幾周內進入私有測試網,并于2025年秋季啟動公開測試網,目標是在2026年上線主網測試版。
Arc的核心特征在于:它由一個許可型驗證者集合(運行MalachiteBFT共識引擎)運作,提供確定的最終性;其原生Gas費使用USDC支付;并提供了一個可選的隱私層。
▲source:Circle
Malachite是一個拜占庭容錯共識引擎,應用程序可嵌入該引擎以在眾多獨立節點間實現強一致性協議與最終性。
綠色標注的共識庫是Malachite的核心。其內部的輪次狀態機采用Tendermint式輪次機制(提議→預投票→預提交→提交)。投票守護器負責聚合投票并追蹤法定票數。驅動器隨時間推移協調這些輪次,確保即使部分節點延遲或故障時協議仍能持續決策。該共識庫具有刻意設計的通用性:以抽象方式處理"數值",使不同類型應用程序均可接入。
核心模塊外圍是黃色標注的可靠性及網絡基礎組件。點對點與八卦協議在節點間傳輸提案與投票;節點發現機制負責建立維護連接。預寫日志在本地持久化存儲關鍵事件,確保節點崩潰重啟時仍保持安全性。同步機制具備取值同步與投票同步雙路徑——滯后節點可通過獲取已最終確認的輸出結果(數值),或通過補全進行中決策所需的缺失中間投票來實現數據同步。
Arc提供約1秒的確定性最終性——當≥2/3驗證者完成確認后,交易即刻不可逆地最終確認(無重組風險);Ethereum權益證明及其二層解決方案約12分鐘后達成經濟最終性,經歷初始可能重組的概率性階段后過渡至“經濟最終”狀態;Bitcoin則呈現概率最終性——隨著時間累積確認數,約1小時后達到“經濟安全”狀態,但數學層面永遠無法實現100%最終性。
▲source:ArcLitepaper
▲source:DeFiyinggravity?Anempiricalanalysisofcross-bordercryptoflows—notfromDecryptingCrypto
在另一項研究中看到了類似的格局:Tether的USDT在擁有更多新興市場的地區表現更為強勢,而Circle的USDC則在歐洲和北美更為普及。需要注意的是,該研究僅覆蓋了EVM鏈(Ethereum、BNBChain、Optimism、Arbitrum、Base、Linea),并未包含USDT使用量巨大的Tron網絡,因此USDT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足跡很可能被低估了。
▲source:Circle
現有公鏈的應對策略
穩定幣交易量的競爭向來激烈。市場格局的動態變遷清晰可見:早期由Ethereum主導,隨后波場強勢崛起,2024年索拉納異軍突起,近期Base鏈也勢頭漸起。沒有任何一條鏈能長期穩坐頭把交椅——即便是最深的護城河也會面臨月度份額的爭奪。隨著專精于穩定幣的公鏈入場,競爭必將白熱化,但現有巨頭不會輕易讓出市場份額;可以預見,它們將在手續費、最終性、錢包用戶體驗以及法幣兌換通道集成等方面采取激進策略,以捍衛并擴大其穩定幣交易量。
▲source:https://www.linkedin.com/posts/rich-widmann-a816a54b_all-this-talk-of-layer-1-blockchains-has-activity-7366124738848415744-7idA
如果說GCUL是單一的云托管軌道,那么CantonNetwork則采用了"網絡的網絡"模式。它圍繞DigitalAsset的Daml智能合約棧構建,連接了各自獨立治理的應用,使資產、數據和現金能在不同領域間同步,同時具備細粒度的隱私和合規控制。其參與者名單涵蓋眾多銀行、交易所和市場運營商。
HSBCOrion(匯豐數字債券平臺)自2023年已上線,并承辦了歐洲投資銀行首只英鎊計價的數字債券——在盧森堡DLT框架下,通過私有鏈和公有鏈結合的方式發行了5000萬英鎊。
在支付方面,JPMCoin自2020年起為機構提供價值轉移服務,支持在摩根大通運營的軌道上進行可編程的日內現金流動。2024年底,該行將其Blockchain和Tokens化產品線重組為Kinexys。
這些努力貫穿始終的核心是務實主義:保留監管護欄和清晰的治理結構,同時借鑒公鏈設計的精華。無論是通過云服務(GCUL)、互操作性協議(Canton)、產品化發行平臺(Orion)還是銀行運營的支付軌道(JPMCoin/Kinexys)來實現,許可型賬本都匯聚于同一個承諾:在機構級控制下,實現更快、可審計的結算。結論
穩定幣已跨越了從加密小眾領域到支付網絡規模的門檻,隨之而來的經濟學影響是深遠的:當轉移一美元的成本趨近于零時,靠資金轉移來收費的利潤空間便消失了。市場的利潤中心轉向了圍繞穩定幣轉移所能提供的價值。
穩定幣發行方與公鏈之間的關系,正日益演變為一場關于誰捕獲儲備金收益的經濟拉鋸戰。正如我們在Hyperliquid的USDH案例中看到的,其穩定幣存款每年產生約2億美元的國債收益,這些收益流向了Circle,而非其自身生態。通過發行USDH并采納NativeMarkets的50/50分成模式——一半用于通過援助基金回購HYPETokens,一半用于生態增長——Hyperliquid將這部分收入“內部化”了。這可能是超越“穩定幣公鏈”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即現有網絡通過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來捕獲價值。可持續的模式將是發行方和公鏈共享經濟利益的生態系統。
展望未來,可審計的隱私支付將逐漸成為薪資發放、財資管理和跨境資金流的標準配置——它并非通過打造一條“完全匿名的隱私鏈”來實現,而是通過在交易中隱藏具體金額,同時保持交易對手方地址可見并可被審計來實現。Stable、Plasma和Arc都采用了這一模式:為企業提供友好的隱私保護與選擇性披露功能、合規接口以及可預測的結算體驗,從而實現“該保密時隱匿,該透明時可查”。
我們將看到穩定幣/支付公鏈推出更多針對企業需求定制的功能。Stable的“保障性區塊空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是一個預留容量的通道,能確保薪資、財資和跨境支付即使在流量高峰時也能以穩定的延遲和成本完成清算。這就像是云服務的預留實例,但應用于鏈上結算。
隨著下一代穩定幣/支付公鏈的出現,這將為應用程序解鎖更多的機會。我們已經看到DeFi在Plasma上的強勁勢頭,以及像StablePay和PlasmaOne這樣的面向消費者的前端,但更大的浪潮還在前方:數字銀行和支付應用、智能代理錢包、二維碼支付工具、鏈上信貸、風險分級,以及一類新型的生息穩定幣和圍繞它們構建的金融產品。
讓美元能像信息一樣自由流動的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