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net 的Bitcoin DeFi 舊夢
作者:PrathikDesai來源:thetokendispatch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至少對那些在加密領域深耕多年的人來說,類似的劇情總是以相同的方式開啟:一個新網絡橫空出世,宣稱終將讓Bitcoin擺脫被動資產的定位、發揮實際效用;承諾將Bitcoin納入金融基礎設施,提升流動性、增加收益,并為金融的未來筑牢根基。
隨后,熱度褪去、跨鏈橋出現漏洞,而Bitcoin最終又回到了原點。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了相似的節點——又一個項目宣稱將實現這一目標。與以往的嘗試一樣,這次的項目確實存在一些不同,但它真的能成功嗎?
在今天的深度解析中,我將拆解最新一波將Bitcoin流動性引入DeFi嘗試背后的關鍵環節。當Ethereum二層網絡(L2)、零知識證明(ZK)解決方案Starknet在9月底宣布“用戶可將Bitcoin直接質押到其Rollup網絡并賺取STRK獎勵”時,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但這一次,劇情出現了轉折:這個宣稱要“激活Bitcoin效用”的加密項目,竟然建立在Ethereum二層網絡之上。一、Starknet的“BTC-Fi季”
Starknet將其推出的Bitcoin相關計劃命名為BTC-FiSeason,核心賣點是無需信任的收益,并宣稱這是“首個在二層網絡實現完全無需信任的Bitcoin質押方案”。其官網顯示,該計劃旨在支持生態協議發展,助力DEX(DEX)和貨幣市場打造高流動性Bitcoin資金池,并實現以Bitcoin為抵押品的穩定幣借貸。初期數據看似十分亮眼。
與此同時,其他BitcoinDeFi路徑也逐漸成型:
Threshold旗下的tBTC推出了“最小化信任”跨鏈橋,讓Bitcoin無需通過中央托管方即可在DeFi(如今也包括Starknet)中流通;Mezo則采取了不同策略——允許用戶持有原生Bitcoin,同時解鎖固定利率貸款與以Bitcoin為核心的穩定余額(MUSD);GardenFinance則專注于“基于意圖的快速跨鏈兌換”,支持Bitcoin與EVM鏈、Solana生態間的資產互換。這些項目共同證明:市場對“尊重自我托管的Bitcoin收益與流動性方案”存在真實需求。三、新路徑
相比之下,Starknet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與以往的嘗試類似,它計劃將Bitcoin帶出原生鏈,但宣稱此次將憑借完善的加密技術與穩健的經濟模型,確保項目能在初期激勵結束后持續運轉。
Starknet的具體流程如下:用戶先將Bitcoin封裝為WBTC、LBTC、tBTC等Tokens,再將這些封裝Tokens跨鏈至Starknet的Rollup網絡,最后將其委托給驗證者。Starknet將總質押權重的25%分配給Bitcoin,剩余75%由STRK持有者掌控,以確保治理權仍歸屬于Starknet原生生態。
作為質押的回報,Bitcoin持有者可獲得STRKTokens獎勵——Starknet基金會還專門設立了1億枚STRK的激勵池,進一步提升收益吸引力;A質押年化收益可達4%,若采用“流動性池策略”,收益還能更高。此外,由于質押后的Bitcoin對應“可流通的Tokens憑證”,用戶在賺取收益的同時,仍可將其用于借貸或交易。
Starknet的目標是構建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質押的Bitcoin越多,系統穩定性越強,生態活動也越活躍。借助Circle-STARKs等零知識技術,Starknet的Rollup網絡可在毫秒級時間內驗證Bitcoin相關數據,無需依賴預言機或多簽跨鏈橋。其經濟模型與Ethereum早期質押階段相似——通過Tokens獎勵積累信任與發展勢頭,直至網絡自身的使用率足以支撐生態運轉。四、舊模式的陰影
然而,Starknet的方案仍難逃舊模式的陰影:
首先,托管風險并未消失,只是從“集中”變為“分散”。如今不再是BitGo一家獨大,而是出現了多個封裝Tokens發行方,每個方都有自己的信任機制——風險依然存在,只是形式變了。
其次,流動性問題仍未解決。若早期的高收益在DeFi需求真正成熟前就消退,流動性可能會再次流失。
最后,“人的因素”仍是關鍵障礙。Bitcoin持有者安全存儲、減少變動的本能,對Starknet吸引Bitcoin流入并用于DeFi而言,仍是一大挑戰。
Starknet的賭注在于:更高的收益與更簡潔的用戶體驗,能夠改變Bitcoin持有者的固有行為。
這一模式與Babylon形成了鮮明對比:Starknet要求持有者將部分Bitcoin跨鏈/封裝至二層網絡,用于DeFi并賺取以STRK計價的獎勵;而Babylon則允許持有者將原生Bitcoin留在Bitcoin網絡中自我托管,僅將其經濟安全性“委托”給其他消費鏈,無需轉移資產即可賺取這些鏈的Tokens獎勵。
Babylon旗下70億美元的質押Bitcoin規模,足以證明“自我托管”對bitcoin持有者的吸引力。而Starknet目前僅470萬美元的Bitcoin質押規模,尚難判斷其前景——兩條路徑或許都有合理性:一條面向“耐心資本”,另一條則更偏向“機會型資本”。五、勝算
Starknet真正的優勢或許在于“時機”。
2025年的DeFi已不再是“小眾游樂場”,而是成長為規模龐大的成熟行業——當前全行業TVL已達1700億美元。審計機構、保險服務、Re7Capital等機構資金紛紛布局“以Bitcoin計價的收益金庫”;零知識Rollup也已走出測試階段,趨于成熟;液體質押、跨鏈記賬所需的工具已相當完善——這些都是以往Bitcoin跨鏈項目所缺乏的關鍵要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Starknet與Babylon的路徑最終可能相互印證:若Babylon證明Bitcoin質押可實現自我托管且經濟可行,將為Bitcoin生產力化這一概念正名;若Starknet能確保封裝Bitcoin的安全與流動性,則將證明DeFi可在不引發危機的前提下提升Bitcoin的效用。兩者若均能成功,將共同強化Bitcoin可為自身之外的網絡提供安全保障與流動性這一認知。
一年后,我們要么為又一個BitcoinDeFi項目撰寫墓志銘,要么見證一個堪比Babylon的成功案例;仡櫄v史,比這更渺茫的機會都曾出現過。